-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 Oncology|临港实验室合作提出KRASG12C抑制剂耐药的新机制和克服新策略2023-12-162023年12月16日,临港实验室谢成英研究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免疫化学生物学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Experimental Hematology & Oncology上发表题为“Targeting ST8SIA6-AS1 counteracts KRASG12C inhibitor resistance through abolishing the reciprocal activation of PLK1/c-Myc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针对KRAS突变肿瘤治疗的新型耐药机制,提出了克服耐药的新策略。 Kirsten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是人类恶性肿瘤中突变率最高的致癌基因之一,大约30%的高死亡率肿瘤与KRAS基因突变有关。由于KRAS缺乏典型的药物结合位点,直接靶向治疗极具挑战。近年来,KRASG12C特异性抑制剂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索托拉西布(sotorasib)和阿达格拉西布(adagrasib)相继上市,表现出较显著的疗效,为KRAS突变驱动的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临床数据显示,KRAS G12C抑制剂在不同组织来源肿瘤中疗效不一,部分患者即使发生G12C突变,仍对抑制剂不敏感,表现为原发耐药,另一部分...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临港实验室合作发布强迫症样猕猴模型2023-12-082023年12月8日,临港实验室翟荣伟研究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熊志奇研究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在线发表题为《Rhesus monkeys exhibiting spontaneous ritualistic behaviors resembling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建立了体现自发强迫样行为的猕猴模型,为强迫症机理研究和干预方案研发提供了基础。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无法自控的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痛苦。目前,强迫症的病理机制尚未探明,临床常用的药物与心理治疗方法均疗效欠佳,大量患者未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由于缺乏模拟临床核心症状的动物模型,对其机制的探索及新型干预技术的研究均造成严峻的挑战。 2023年12月8日,临港实验室翟荣伟研究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
-
Advanced Science | 临港实验室合作开发超柔性微电极在非人灵长类中实现大规模单细胞信号记录和脑机接口运动控制2023-10-232023年10月23日,临港实验室李澄宇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赵郑拓研究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n Ultraflexible Electrode Array for Large-Scale Chronic Recording in the Nonhuman Primate Br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构建适用于非人灵长类皮层长期埋植的超柔性微电极及配套植入方案,在实验猴的视皮层及运动皮层进行了长期埋植及单细胞水平神经信号记录,并进行了运动脑机接口等功能验证。此研究首次实现了使用超柔性微电极在非人灵... 2023年10月23日,临港实验室李澄宇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赵郑拓研究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n Ultraflexible Electrode Array for Large-Scale Chronic Recording in the Nonhuman Primate Br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构建适用于非人灵长类皮层长期埋植的超柔性微电极及配套植入方案,在实验猴的视皮层及运动皮层进行了长期埋植及单细胞水平神经信号记录,并进行了运动脑机接口等功能验证。此研究首次实现了使用超柔性微电极...
-
Nucleic Acids Research | 临港实验室开发序列比对修复工具MisER:解决RNA三代测序中小外显子识别难题,帮助鉴定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微小外显子的可变剪接2023-10-172023年10月16日,临港实验室魏武研究团队在 Nucleic Acids Research 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small exon-containing isoforms in long-read RNA sequencing data”的研究论文。开发序列比对修复工具MisER:解决RNA三代测序中小外显子识别难题,帮助鉴定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微小外显子的可变剪接。 小外显子(small exon)在各种生物体的转录组中普遍存在,它们的可变剪接会导致转录本(transcript)结构发生变化并生成不同的异构体(isoform),产生序列不同的转录本,进而影响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涉及多种细胞功能和神经系统疾病。基于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ONT)的长读长测序技术具有覆盖全长转录本的优势,大大改进了对转录本异构体的分析。然而由于该技术较低的测序准确性,在将测序序列(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比对错误,这对小外显子的识别造成了挑战。目前仍不清楚哪...
-
Current Biology丨临港实验室解析食物刺激诱发食欲的神经机制2023-10-162023年10月16日,临港实验室徐华泰团队在《Current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CRH neurons in the 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 regulate feeding behavior of mice》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揭示了外侧下丘脑中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能(CRH)神经元在食物刺激所诱发的食欲过程中的作用。该发现对于理解食物刺激如何调控不同生理状态下动物的食欲提供了全新的视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饥饿的时候普通食物的刺激会变得异常诱人,在饱腹状态下,普通食物则变得毫无吸引力,而个体则依旧会被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所吸引,即使他们并不存在能量缺乏。这表明个体食欲高低至少受到生理状态和食物吸引力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虽然大脑中与进食相关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对于不同食物刺激如何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影响动物的食欲知之甚少。虽然脑中很多神经元群体可以被食物刺激所激活,但是绝大多数相关神经元的激活并不会诱发进食行为甚至产生抑制进食的效果。因此鉴定在生...
-
Molecular Psychiatry | 临港实验室合作揭示能量代谢感受器AMPK调控GABA能神经元抗焦虑的新机制2023-10-05临港实验室臧奕研究员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团队、李扬团队,于2023年10月5日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了题为“Anxiolytic effect of antidiabetic metformin is mediated by AMPK activation in mPFC inhibitory neurons”的研究论文,揭示抗糖尿病一线药物——二甲双胍调控AMPK活性,增强脑内GABA能中间神经元活动,从而产生抗焦虑作用的神经机制。 焦虑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约有1/9的人患病,2022年,我国患病率达7.57%。然而焦虑症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遗传因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焦虑症的发生。现今对于焦虑症治疗的手段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然而心理治疗对半数以上患者无效,药物治疗也存在起效慢、药效滞后以及耐药等多种问题。因此深入研究焦虑症的发病机制,寻找可靠的药物靶点以及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至关重要。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真核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能量代谢感受器...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临港实验室合作利用恒河猴高维眼动空间解码精神活性药物的效应2023-10-032023年10月3日,临港实验室程志仙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顾勇研究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继军教授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Decoding Effects of Psychoactive Drugs in a High-Dimensional Space of Eye Movements in Monkeys》的研究论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最具破坏力的精神疾病之一,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异常,其累及的中国人口超过700万,给患者及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极大负担。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无法方便地在病人身上进行各种侵入式的探测。因此,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可以弥补现有研究手段的局限性。然而,精神分裂症缺乏明确的生物学标志物,这使得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主观的症状描述和心理评估工具,这给精神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带来了挑战。眼球运动在认知、情绪和其他...
-
Science Advances | 临港实验室合作利用全肺图谱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纳米粒和肿瘤进行跨尺度追踪2023-08-032023年8月2日,临港实验室殷宪振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Cross-scale tracing of nanoparticles and tumors at the single-cell level using the whole-lung atlas”的研究论文。研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纳米载体靶向效率的高精度可视化评估方法,突破现有肿瘤成像方法及瘤内纳米载体可视化技术的瓶颈和局限性,为纳米递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新的策略。 肿瘤的异质性和复杂的微环境是导致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和疗效不佳的重要原因。探究肿瘤病灶在各阶段的血管、细胞构筑以及细胞外基质通透性的变化规律,深化对肿瘤异质性和肿瘤治疗的结构认识,有助于解决药物递送的底层难题。然而,受限于器官、肿瘤组织和纳米粒子之间明显的尺度差异,为表征肿瘤环境和药物递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克服成像尺度与分辨率之间的矛盾开发高精度的可视化方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研究基于显微光学断层扫描/荧光显微光学断层扫描系统(MOST/fMOST),在三维空间、单细胞水平上,构建...
-
Cancer Discovery | 临港实验室合作揭示KRAS突变型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新策略2023-07-252023年7月24日,临港实验室魏武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团队高强教授、林健博士,在 Cancer Discovery 上发表题为 An inflammatory checkpoint generated by IL1RN splicing offers therapeutic opportunity for KRAS mutant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的研究论文。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 是常见的原发性肝癌之一。近年来,研究者基于临床大样本的多组学研究,从iCCA起源及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等角度对iCCA进行了系统的解析。先后提出了以蛋白组为核心的iCCA分子分型及以转录组为核心的免疫分型,并初步明确KRAS突变是iCCA炎症亚型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炎症不仅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免疫治疗疗效。然而,KRAS突变如何影响iCCA中炎症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在炎症...
-
临港实验室合作建立在体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2023-07-182023年7月17日,临港实验室魏武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跃军研究组在Nature Method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mapping of transcriptional and lineage landscape in developing mouse br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建立能够应用于小鼠体内任意组织器官的谱系示踪新技术——CREST,解析了小鼠中脑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单细胞时空谱系图谱,揭示了小鼠中脑发育过程中新的谱系分化路径和分子调控机制。CREST技术为高通量解析小鼠组织器... 2023年7月17日,临港实验室魏武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跃军研究组在Nature Method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mapping of transcriptional and lineage landscape in developing mouse br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建立能够应用于小鼠体内任意组织器官的谱系示踪新技术——CREST,解析了小鼠中脑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单细胞时空谱系图谱,揭示了小鼠中脑发育过程中新的谱系分化路径和分子调控机制。CREST技术为高通量解析小鼠组织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