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港实验室首发通用式分子设计世界模型ODesign,实现核酸、蛋白质、小分子等多形态分子的统一设计2025-10-272025年10月27日,由临港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等合作机构,共同发布国际首个通用分子设计世界模型——ODesign。该模型允许科学家在任意类型靶标上指定目标位点,并以精准可控的方式实现蛋白质、多肽、核酸、小分子及金属离子等多类型生物配体的一键式设计。在多个行业标准测试集上,ODesign显著优于RFDiffusion、BindCraft等主流单形态分子设计模型,标志着生成式 AI药物研发从“单点突破”迈向“通用智能”的关键跨越。 继诺奖团队开发的AlphaFold3和RFDiffusion-AA横空出世后,通用式生物分子结构预测已达到令人惊叹的精度,为AI赋能药物研发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药物研发漫长的研发环节中,通用式生物分子设计是下一个AI赋能药物研发领域的“圣杯”。 2025年10月27日,由临港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等合作机构,共同发布国际首个通用分子设计世界模型——ODesign。该模型允许科学家在任意类型靶标上指定目标位点,并以精准可控的方式实... -
临港实验室合作提出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构象选择性变构调控模型,为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路径2025-10-242025年10月24日,临港实验室蒋轶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杨德华研究员团队,以及临港实验室王震研究员团队,在《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Unveiling conformation-selectivity regulation of the 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出NET内向开放构象特异性的变构位点,提出了靶向该构象的阻断剂识别新机制——“瓣膜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团队采用“干–湿”结合的研究策略,发现了具有体内外抗抑郁活性的小分子,并通过结构药理学手段阐明了其结合模式。该...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是单胺转运体家族的重要成员,负责再摄取大脑突触间隙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与血清素转运体及多巴胺转运体共同维持突触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稳态。NET在调节情绪、注意力及应激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治疗重度抑郁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神经精神疾病的重要药物靶点。然而,NET如何被不同药物精准调控,尤其是其构象选择性与变构调控机制,仍有待深入阐明。 继在《Nature》(2024)上首次揭示NET同源二聚化机制及抗抑郁药物识别机制后,2025...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临港实验室构建肿瘤靶向脂质体共载NFS1抑制剂和顺铂改善耐药结直肠癌治疗效果2025-10-162025年10月16日,临港实验室郎天群团队联合王锦政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Inhibiting NFS1 by Targeting Liposomes for Combating Cisplatin-resistant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一种D18多肽修饰的脂质体(DLP),该脂质体共负载顺铂和半胱氨酸脱硫酶抑制剂以实现结直肠肿瘤靶向递药并有效杀伤耐药肿瘤。 结直肠癌(CRC)在全球癌症中发病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化疗仍是CRC切除术后的主要治疗手段,代表性药物包括顺铂(CP)和奥沙利铂等铂类药物。然而,多种耐药机制导致CRC对CP治疗的化疗敏感性降低,进而加大药量引起全身系统性毒性。因此,克服铂类药物耐药,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全身毒性仍是临床CRC治疗亟待解决的难题。联合用药为克服肿瘤耐药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半胱氨酸脱硫酶(NFS1)抑制剂(NI)可通过抑制NFS1活性来放大氧化应激,有效触发肿瘤细胞发生泛凋亡(PAN... -
Advanced Science | 临港实验室合作发现高效靶向TEAD降解剂2025-10-062025年10月5日,临港实验室陆文超团队联合烟台大学药学院赵克浩团队及同济大学杨静团队在 Advanced 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a Potent and Selective TEAD Degrader with Durable Degradation Activit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高效TEAD降解剂 KG-FP-003在胸膜间皮瘤及其他相关疾病中的潜在治疗作用。研究的部分成果已于2025年在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年会(AACR)以 Late-Breaking Poster 形式展示(Cancer Res. 2025, 85(8_Supplement_2): LB438)。 TEAD家族是Hippo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能与YAP/TAZ协同调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大量研究表明,YAP/TAZ–TEAD复合物的异常激活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尤其在肝细胞癌、肺癌及部分乳腺癌中表现突出。目前,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主要通过阻断YAP/TAZ与TEAD的相互作用发挥作用,但在选择性、耐药性及持续抑制方面仍存在挑战。相比之下,基于蛋白降解的新型策略(如PROTAC技术)通过直接诱导TEAD蛋白的选择性降解,从源头上抑制致癌信号通路,有望实现更高效、更持久的治疗效果。 2025... -
新型元对齐算法Meta-AlignNN助力实现稳定的脑机接口解码2025-09-10临港实验室李澄宇团队的邹勇杰、何振亮、管寿梁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学生刘锴等同志提出了一种名为“Meta-AlignNN”的元学习框架。旨在实现跨时间、跨个体、跨任务的持久稳定解码性能。该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尽管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易变,但控制运动行为的群体神经活动的潜在动态模式具有高度保守性。Meta-AlignNN通过一个“元对齐器”,学习将不同来源的不稳定神经活动映射到一个统一、稳健的潜在表征空间中,再由一个固定的解码器进行解析,从而实现了脑机接口解码算法的快速自适应。 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长期面临着一大核心瓶颈:神经信号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体现在:神经活动不仅随时间推移而产生漂移,还在不同个体和不同任务间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脑机接口系统需要频繁重新校准,极大限制了实用性。 为突破这一挑战,临港实验室李澄宇团队的邹勇杰、何振亮、管寿梁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学生刘锴等同志提出了一种名为“Meta-AlignNN”的元学习框架。旨在实现跨时间、跨个体、跨任务的持久稳定解码性能。该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尽管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易... -
Molecular Cell丨临港实验室通过相分离凝聚体的活细胞成像揭示TEAD抑制剂作用新机制,开启药物评估与发现新范式2025-09-112025年9月5日,临港实验室朱光亚研究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谢菁菁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潘秋辉课题组以及上海奕拓医药朱继东团队,在Molecular Cell 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题为“Endogenous YAP/TAZ partitioning in TEAD condensates orchestrates the Hippo response”。该研究首次揭示了TEAD核内凝聚体作为空间组织中心的功能,并进一步建立了基于凝聚体的活细胞药效评价体系,为TEAD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全新路径。 转录因子TEAD是Hippo信号通路的核心节点,广泛参与肿瘤发生及免疫治疗耐药。近年来,TEAD被认为是YAP/TAZ驱动癌症的重要“下游开关”,因此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关键靶点。多家跨国药企已布局TEAD抑制剂的临床开发,其中包括阻断 YAP–TEAD 蛋白互作的抑制剂(如 IAG933),以及靶向TEAD中央口袋的抑制剂(如 SW-682、VT3989)。然而,目前学界对TEAD及其与YAP/TAZ复合物的调控机制仍认识不足,这限制了TEAD抑制剂的深入开发和机制研究。 2025年9月5日,临港实验室朱光亚研究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 -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 临港实验室合作研究:探索稳定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非降解型分子胶2025-08-22近日,临港实验室陆文超团队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张健教授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在线发表“Exploring non-degrading molecular glues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的综述文章。 该综述系统总结了非降解型分子胶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FKBP12、环孢素A和14-3-3等经典“呈递蛋白”体系,同时结合新兴案例展示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作者强调,化学生物学、结构生物学与计算辅助设计等学科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非降解型分子胶的加速发现与应用。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s)构成了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网络,是信号传导、转录调控、代谢控制等过程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PPIs 被认为是“难以成药”的领域:其作用界面通常平坦且缺乏明确的小分子结合口袋,传统抑制剂开发面临巨大挑战。然而,随着靶向蛋白降解(TPD)策略的兴起,研究者们发现可以通过“化学邻近诱导”(chemical induced proximity)的方式来重塑或诱导特定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从而突破 PPI 成药性的传统限制。 近年来,基于E3连接酶的分子胶降解剂(MGDs)推动了TPD领域... -
Cell Discovery|临港实验室合作构建临床肺癌中枢转移细胞图谱,首次揭示人脑膜转移与脑实质转移肿瘤微环境差异2025-08-292025年8月29日,临港实验室魏武研究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周成、郭洪波团队联合在Cell Discovery 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mmun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ain Parenchymal and Leptomeningeal Metastases from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研究论文。团队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构建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LM组织细胞图谱,并系统性地研究了BM与LM之间的免疫特征和细胞异质性。该研究突显了BM与LM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的差异化图景,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发现提供了关键临床数据,并为发生中枢神经系统... 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带来的生存期延长,癌症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超过半数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在其一生中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伴随着极差的病人预后,而解析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机制以及寻找针对性的治疗靶点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需求。根据解剖学部位的差异,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可以进一步分为脑实质转移(Brain parenchymal metastases ,BM)和软脑膜转移(Leptomeningeal metastases ,LM)。目前,国内外仍然缺少对基于人LM组... -
临港实验室牵头脑机接口核心攻关项目联合团队斩获全国最高奖 ,彰显体系化科研与协同育人优势2025-08-18在近日于广州圆满落幕的第四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上,由临港实验室脑机接口团队主导攻关方向、联合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研发的“灵枢永动——新一代脑机接口无线快充系统”项目,凭借其在脑机接口核心供电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勇夺“赛道C: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升”全国特等奖,并荣膺大赛最高荣誉——杰出创新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项目技术创新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临港实验室体系化科研攻关模式与科教融合育人机制成效的有力印证。 在近日于广州圆满落幕的第四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上,由临港实验室脑机接口团队主导攻关方向、联合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研发的“灵枢永动——新一代脑机接口无线快充系统”项目,凭借其在脑机接口核心供电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勇夺“赛道C: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升”全国特等奖,并荣膺大赛最高荣誉——杰出创新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项目技术创新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临港实验室体系化科研攻关模式与科教融合育人机制成效的有力印证。一、联合攻关,问鼎巅峰:聚焦脑机接口核心... -
临港实验室合作构建三维病理学研究技术体系2025-07-30近日,临港实验室影像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连续发表系列研究成果,构建脑、肝、肺高精度三维病理图谱,为疾病机理、肿瘤治疗、靶向药物递送及药物评价等研究提供革命性工具。三维病理成像技术结合多尺度融合的影像分析,进一步推动了病理学研究从“平面观测”向“立体解析”的范式升级,构建起多尺度、多参数融合的新型病理学研究体系。这种能力的突破不仅拓展了传统病理学的研究维度,更通过建立器官病变的三维空间坐标框架,为系统解析疾病... 传统病理诊断依赖二维切片“管中窥豹”,存在空间信息丢失、结构关联断裂的核心局限,亟需三维病理成像技术打开器官“黑箱”。随着生物医学研究对器官病变异质性认知需求的提升,临港实验室影像研究团队致力于构建三维病理学研究技术体系,综合运用多模态成像技术突破平面观测的局限性,为病理学研究提供跨尺度的空间解析维度。近日,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连续发表系列研究成果,构建脑、肝、肺高精度三维病理图谱,为疾病机理、肿瘤治...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