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元对齐算法Meta-AlignNN助力实现稳定的脑机接口解码2025-09-10临港实验室李澄宇团队的邹勇杰、何振亮、管寿梁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学生刘锴等同志提出了一种名为“Meta-AlignNN”的元学习框架。旨在实现跨时间、跨个体、跨任务的持久稳定解码性能。该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尽管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易变,但控制运动行为的群体神经活动的潜在动态模式具有高度保守性。Meta-AlignNN通过一个“元对齐器”,学习将不同来源的不稳定神经活动映射到一个统一、稳健的潜在表征空间中,再由一个固定的解码器进行解析,从而实现了脑机接口解码算法的快速自适应。 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长期面临着一大核心瓶颈:神经信号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体现在:神经活动不仅随时间推移而产生漂移,还在不同个体和不同任务间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脑机接口系统需要频繁重新校准,极大限制了实用性。 为突破这一挑战,临港实验室李澄宇团队的邹勇杰、何振亮、管寿梁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学生刘锴等同志提出了一种名为“Meta-AlignNN”的元学习框架。旨在实现跨时间、跨个体、跨任务的持久稳定解码性能。该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尽管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易...
-
Molecular Cell丨临港实验室通过相分离凝聚体的活细胞成像揭示TEAD抑制剂作用新机制,开启药物评估与发现新范式2025-09-112025年9月5日,临港实验室朱光亚研究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谢菁菁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潘秋辉课题组以及上海奕拓医药朱继东团队,在Molecular Cell 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题为“Endogenous YAP/TAZ partitioning in TEAD condensates orchestrates the Hippo response”。该研究首次揭示了TEAD核内凝聚体作为空间组织中心的功能,并进一步建立了基于凝聚体的活细胞药效评价体系,为TEAD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全新路径。 转录因子TEAD是Hippo信号通路的核心节点,广泛参与肿瘤发生及免疫治疗耐药。近年来,TEAD被认为是YAP/TAZ驱动癌症的重要“下游开关”,因此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关键靶点。多家跨国药企已布局TEAD抑制剂的临床开发,其中包括阻断 YAP–TEAD 蛋白互作的抑制剂(如 IAG933),以及靶向TEAD中央口袋的抑制剂(如 SW-682、VT3989)。然而,目前学界对TEAD及其与YAP/TAZ复合物的调控机制仍认识不足,这限制了TEAD抑制剂的深入开发和机制研究。 2025年9月5日,临港实验室朱光亚研究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
-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 临港实验室合作研究:探索稳定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非降解型分子胶2025-08-22近日,临港实验室陆文超团队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张健教授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在线发表“Exploring non-degrading molecular glues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的综述文章。 该综述系统总结了非降解型分子胶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FKBP12、环孢素A和14-3-3等经典“呈递蛋白”体系,同时结合新兴案例展示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作者强调,化学生物学、结构生物学与计算辅助设计等学科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非降解型分子胶的加速发现与应用。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s)构成了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网络,是信号传导、转录调控、代谢控制等过程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PPIs 被认为是“难以成药”的领域:其作用界面通常平坦且缺乏明确的小分子结合口袋,传统抑制剂开发面临巨大挑战。然而,随着靶向蛋白降解(TPD)策略的兴起,研究者们发现可以通过“化学邻近诱导”(chemical induced proximity)的方式来重塑或诱导特定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从而突破 PPI 成药性的传统限制。 近年来,基于E3连接酶的分子胶降解剂(MGDs)推动了TPD领域...
-
Cell Discovery|临港实验室合作构建临床肺癌中枢转移细胞图谱,首次揭示人脑膜转移与脑实质转移肿瘤微环境差异2025-08-292025年8月29日,临港实验室魏武研究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周成、郭洪波团队联合在Cell Discovery 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mmun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ain Parenchymal and Leptomeningeal Metastases from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研究论文。团队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构建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LM组织细胞图谱,并系统性地研究了BM与LM之间的免疫特征和细胞异质性。该研究突显了BM与LM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的差异化图景,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发现提供了关键临床数据,并为发生中枢神经系统... 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带来的生存期延长,癌症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超过半数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在其一生中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伴随着极差的病人预后,而解析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机制以及寻找针对性的治疗靶点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需求。根据解剖学部位的差异,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可以进一步分为脑实质转移(Brain parenchymal metastases ,BM)和软脑膜转移(Leptomeningeal metastases ,LM)。目前,国内外仍然缺少对基于人LM组...
-
临港实验室牵头脑机接口核心攻关项目联合团队斩获全国最高奖 ,彰显体系化科研与协同育人优势2025-08-18在近日于广州圆满落幕的第四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上,由临港实验室脑机接口团队主导攻关方向、联合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研发的“灵枢永动——新一代脑机接口无线快充系统”项目,凭借其在脑机接口核心供电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勇夺“赛道C: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升”全国特等奖,并荣膺大赛最高荣誉——杰出创新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项目技术创新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临港实验室体系化科研攻关模式与科教融合育人机制成效的有力印证。 在近日于广州圆满落幕的第四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上,由临港实验室脑机接口团队主导攻关方向、联合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研发的“灵枢永动——新一代脑机接口无线快充系统”项目,凭借其在脑机接口核心供电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勇夺“赛道C: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升”全国特等奖,并荣膺大赛最高荣誉——杰出创新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项目技术创新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临港实验室体系化科研攻关模式与科教融合育人机制成效的有力印证。一、联合攻关,问鼎巅峰:聚焦脑机接口核心...
-
临港实验室合作构建三维病理学研究技术体系2025-07-30近日,临港实验室影像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连续发表系列研究成果,构建脑、肝、肺高精度三维病理图谱,为疾病机理、肿瘤治疗、靶向药物递送及药物评价等研究提供革命性工具。三维病理成像技术结合多尺度融合的影像分析,进一步推动了病理学研究从“平面观测”向“立体解析”的范式升级,构建起多尺度、多参数融合的新型病理学研究体系。这种能力的突破不仅拓展了传统病理学的研究维度,更通过建立器官病变的三维空间坐标框架,为系统解析疾病... 传统病理诊断依赖二维切片“管中窥豹”,存在空间信息丢失、结构关联断裂的核心局限,亟需三维病理成像技术打开器官“黑箱”。随着生物医学研究对器官病变异质性认知需求的提升,临港实验室影像研究团队致力于构建三维病理学研究技术体系,综合运用多模态成像技术突破平面观测的局限性,为病理学研究提供跨尺度的空间解析维度。近日,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连续发表系列研究成果,构建脑、肝、肺高精度三维病理图谱,为疾病机理、肿瘤治...
-
Cell|临港实验室联合建立灵长类大脑神经元靶向标记关键技术2025-07-132025年7月10日,临港实验室李昊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创新中心刘真研究组、孙怡迪研究组携手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ell Type-Specific Enhancers for the Macaque Brain”的研究论文,率先建立灵长类大脑神经细胞类型特异性标记、调控及观测工具集,是脑科学研究及脑机接口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2025年7月10日,临港实验室李昊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创新中心刘真研究组、孙怡迪研究组携手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ell Type-Specific Enhancers for the Macaque Brain”的研究论文,率先建立灵长类大脑神经细胞类型特异性标记、调控及观测工具集,是脑科学研究及脑机接口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非人灵长类动物大脑细胞类型多、结构复杂,是研究人类重大神经精神疾病和开展脑机接口实验的理想模型,但目前尚不存在可以有效标记...
-
临港实验室首发大脑空间组学大模型BrainBeacon,开启数字孪生大脑与靶标发现新纪元2025-07-112025年7月11日,由临港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大学国际神经智能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发布了全球首个跨物种大脑空间转录组基础模型 —— BrainBeacon。 BrainBeacon基于1.33亿全脑空间细胞跨物种训练,首创空间扰动模块,为脑疾病提供了AI药物靶标挖掘新工具。BrainBeacon以脑组织为切入点,融合多物种、多平台空间组学数据,构建统一、可泛化的脑空间分子图谱,迈出建设“数字孪生大脑”关键一步,也为探索疾病机制与精准干预提供了全新智能引擎。 生命科学中的细胞"语言"由DNA、RNA、蛋白质和基因表达等分子“词语”构成,开发基于这种语言的人工智能细胞大模型,不仅能深入解析疾病机制,还能加速药物靶标发现,正为生物医学研究带来革命性突破。其中单细胞转录组大模型(如scGPT、GeneCompass等)已能整合数千万细胞数据,实现了跨器官、跨物种的通用细胞表征,正在促进疾病机制和药靶发现的研究。然而,空间单细胞转录组技术进一步突破了单细胞转录组的局限,通过保留细胞在原位组织的空间位置信息,能够更全面地揭示细胞间互作和微环境调控机制,...
-
超越OpenAI!临港实验室首发AI虚拟疾病生物学家“元生”,刷新多项纪录,破解药物靶标发现难题2025-06-062025年6月6日,由临港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MIT等研发机构,共同发布国际首个专注于靶标发现与临床转化价值评估的多智能体虚拟疾病生物学家系统——“元生”(OriGene)。基于团队构建的首个靶标发现问答基准测试集TRQA评价显示,“元生”能力显著超越DeepSeek-R1、OpenAI o3-mini等主流基座大模型,且靶标发现能力得到前瞻性实验验证,标志在科学智能体时代靶标发现领域研究范式的重大突破。 2025年6月6日,由临港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MIT等研发机构,共同发布国际首个专注于靶标发现与临床转化价值评估的多智能体虚拟疾病生物学家系统——“元生”(OriGene)。基于团队构建的首个靶标发现问答基准测试集TRQA评价显示,“元生”能力显著超越DeepSeek-R1、OpenAI o3-mini等主流基座大模型,且靶标发现能力得到前瞻性实验验证,标志在科学智能体时代靶标发现领域研究范式的重大突破。1. 问渠那得清如许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靶标发现是药物研发...
-
同日两篇《自然·生物技术》,临港实验室联合开发新型线粒体碱基编辑器,首次实现线粒体致病突变体内原位纠正2025-06-032025年6月3日,临港实验室陈亮团队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李大力团队合作在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同一天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分别为:Efficient mitochondrial A-to-G base editors for the generation of mitochondrial disease models和A mitochondrial disease model is generated and corrected using engineered base editors in rat zygotes。研究团队通过TadA-8e的分子改造获得了一系列高活性、靶向范围更广的腺嘌呤脱氨酶变体,显著提升了nDNA和mtDNA腺嘌呤碱基编辑的靶向活性和靶向序列兼容性。高性能的线... 线粒体作为半自主细胞器,其DNA(mtDNA)突变会导致组织和器官发生严重的功能障碍,成为线粒体遗传疾病、肿瘤、衰老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据统计,全球约1/5000人因存在有害线粒体DNA突变而患病,其中最常见的包括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乳酸酸中毒和中风样发作(MELAS)和Leigh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发病于任何年龄,累及肌肉、心脏、大脑等全身多个器官,具有症状严重、治愈率低的特点。据统计,95%的mtDNA致病性突变均为点突变。尽管CRISPR/Cas衍生的碱基编辑器已广泛应用于核DNA(nDNA)点突变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