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博新计划”启动!临港实验室,等你来!

发布日期:2023-02-24

临港实验室是中央批准设立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聚焦解决我国生物医药与脑科学领域重大科技难题,打造我国生命健康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引领生物医药和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欢迎生物医药、脑科学、化学、数学、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2023年拟进站或新近进站从事博士后工作的人员依托临港实验室申报2023年“博新计划”!


一 、项目简介

“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一批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国内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给予每人每年不少于30万元的资助(含博士后日常经费、科研启动经费和国际学术交流经费),国家资助期为2年。


二 、支持保障

①薪酬标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

②职业发展:支持申请博士后各类基金和项目,优秀博士后出站可留实验室转为事业单位编制科研岗位,业绩特别突出者可直接申请青年研究员或研究员岗位。

③其他保障: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公积金及补充公积金;博士后进站后即可落户上海,协助做好子女入园、入学安排和人才租房补贴申请,出站后留沪工作,配偶、子女可随迁落户上海。


三 、申报基本要求

①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且无科研失信情况。

②1991年1月1日(含)后出生。

③拟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须为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的全日制博士;应届博士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拟进站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在申报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已初步选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初步拟定研究计划。

④新近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须是2022年3月1日(含)之后进站的人员;且之前未申报过“博新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博士学位获得时间须为2022年1月1日(含)之后;须依托所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进行申请,不得变更合作导师。

⑤申报项目属自然科学,涉密项目须脱密。基础研究主要面向基础科学、交叉理论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应用研究主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数字经济及各领域重大工程技术、共性技术等。

⑥申请人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应为高水平专家,学术造诣深厚,可为申请人提供高水平科研平台。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倾斜。

其它条件详见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博管办〔2023〕38号)文件规定。


四 、申请材料

①《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

申请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并生成,自行线下填写无效。

②《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

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资料下载”专区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下载后完成填写、签字并上传原件扫描件。

③身份证明材料

已获得博士学位证书的申请人须提供博士学位证和毕业证。暂未获得博士学位证书的应届博士毕业生须提供学生证、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或博士论文预答辩通知书;如无预答辩通知书,可提供学校学位主管部门或所在院系出具的相关证明。以上材料均须上传原件扫描件。

④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

代表申请人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论文、专著、专利或奖励等,可以从以上类型材料中任选,但总个数不超过3个。其中:论文提供全文,专著提供目录和摘要,专利或奖励提供证书。以上材料均须上传原件扫描件。


五、 时间安排

个人申报:2023年2月15日-3月15日

单位审核:2023年3月16日-3月22日

通讯评审:2023年3月下旬

会议评审:2023年5月上旬

公布结果:2023年5月下旬


六、 申报方式

申请人在线申请(2月15日至3月15日):

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上传申请材料,在线提交至博士后设站单位。

温馨提示:

3月15日前,申请人对已在网上提交的申请数据有修改需求时,需逐级申请驳回。


七、 联系方式

临港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

联系人:丁老师

联系电话:021-64220727

咨询和简历接收邮箱:postdoctor@lglab.ac.cn



附件下载: